产品中心
产品中心
您当前所在位置: jn江南平台 > 产品中心

开云真人官网银行理财“蓄水池”作用凸显现金管理类产品规模占比持续提升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财富管理与资产管理的需求也逐步增多,在《资管新规》整体规范之后,我国各类资管产品也已进入了快速规范发展的新时代。  财联社作为最具影响力的资本市场媒体之一,长期致力于观察和研究资管市场发展,继去年成功举办首届资管年会之后,今年9月将于上海举办“2024上海全球资产管理年会”,汇聚监管、机构和学界精英,共同研讨资管业在大转折时代如何践行高质量发展。  此外,财联社特
 
产品详情: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财富管理与资产管理的需求也逐步增多,在《资管新规》整体规范之后,我国各类资管产品也已进入了快速规范发展的新时代。

  财联社作为最具影响力的资本市场媒体之一,长期致力于观察和研究资管市场发展,继去年成功举办首届资管年会之后,今年9月将于上海举办“2024上海全球资产管理年会”,汇聚监管、机构和学界精英,共同研讨资管业在大转折时代如何践行高质量发展。

  此外,财联社特联合兴业研究,组成课题组,推出《2024中国资产管理行业观察报告》。

  本文为第三篇节选,课题组梳理了2023年银行理财整体情况、银行理财发展特点分析、银行理财发展前景展望及理财产品发展仍有待进一步完善等方面。

  2023年,银行理财市场总规模平稳回升,理财产品以现金管理类及其他固收类产品为主的产品结构则出现了进一步强化。从存续规模及存续产品数量来看,根据《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3年)》统计,2023年年末,理财产品总规模26.8万亿元,较2022年年末减少0.85万亿元,较2023年6月末提升1.46万亿元;理财市场存续产品3.98万只,较2022年年末增长14.70%。从存续产品结构来看,2023年年末,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规模占到理财产品总规模的96.34%,占比较2022年年末提升1.84个百分点。在固定收益类产品中,现金管理类产品存续规模占到了理财产品总规模的40.32%,较2022年年末提升2.02个百分点。

  在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方面,理财产品收益随债券收益率下降、银行存款挂牌利率调降而逐步下行。从理财产品的资产端结构来看,根据《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3年)》披露,2023年年末,债券类(含同业存单)、现金及银行存款、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权益类资产分别占理财产品投资资产的56.61%、26.70%、6.16%、2.86%。2023年,我国境内债券市场的利率债和信用债收益率中枢下行,信用利差中枢整体走低,银行也多次下调挂牌存款利率。由此,银行理财收益表现也跟随资产端主要投资品种的表现出现了下行调整。

  从新发理财产品的平均业绩比较基准利率来看,根据普益标准统计,2023年12月,新发理财产品平均业绩比较基准利率为3.38%,较2022年12月下降了0.48个百分点。在具体品种方面,2023年12月,新发固定收益类、混合类理财产品的平均业绩比较基准利率分别为3.37%、4.15%,较2022年12月分别下降0.47百分点和0.86个百分点。

  从历年理财产品月度平均收益率来看,根据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报告统计,2023年各月度,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为2.94%,相较于2022年各月度理财产品2.09%的收益率提升了85BP。开云真人2024年上半年,理 财 产 品 平 均 收 益 率 为2.80%,较2023年全年平均收益率下降14个BP。

  在理财总体规模增长乏力的背景下,股份制银行下属理财公司深挖销售渠道,实现了逆势规模扩张。从细分机构类型来看,根据普益标准统计,截至2023年年末,国有大行理财公司、股份制银行理财公司、城商行理财公司为市场规模位列前三的机构,其所发行的理财规模分别占市场规模的31.12% 、43.60%、9.89%,较2022年年末减少2.26个百分点、增加4.45个百分点、增加0.34个百分点。

  由于母行销售渠道禀赋不及国有大行,为了有效推动理财产品规模增长,股份制银行、地方中小银行下属理财公司对拓展非母行销售渠道的动力更强,不仅积极与国有大行、其他股份制银行、头部城商行开展合作,还着力拓展农商行、农信社等农村金融机构的下沉销售渠道。从各地的农信体系代销理财产品的主观能动性来看,不少农信机构亦有较强的“负债表外化”需求,因而与理财公司“一拍即合”积极推动理财代销业务发展。从农信机构的存贷比来看,由于不同地区之间的信贷需求差异,不同地区农信系统存贷比存在较大的差异开云真人官网,开云真人部分信贷需求相对疲弱的省份农信系统存贷比甚至接近0.5。由于信贷投放难,这些存贷比较低地区的农村金融机构在揽储之后,只能投向收益率较低的利率债,因而其自身亦有在保留客户黏性的基础上,推动客户将存款转化为表外理财的动机。在此背景下,理财公司积极切入农村金融机构拓展代销渠道,有效的引导富余存款流入代销的资管产品,在有效缓解农村金融机构资产端资产投放压力的同时,还支持农村金融机构获得了中间业务收益、保留了客户黏性。

  从投资者数量来看,2023年,理财产品投资者数量持续增长,理财产品成为了最能够触达广大普惠客群的财富管理产品。从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根据《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3年)》的统计,截至 2023 年末,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为1.14 亿,同比增长 17.84%。其中,个人投资者数量1.13亿,同比增加17.61%;机构投资者数量134.60万,同比增加40.28%。银行理财业务在践行“金融为民”理念,有效提升大众客群客户的财富管理触达面、理财产品覆盖率、增加中低群体和农村居民等群体获取金融服务机会的同时,也为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有效拓展了增量客户与资金。

  从投资产品偏好来看,个人投资者中偏好保守稳健投资风格的人群占比进一步增加。从投资者风险偏好结构来看,根据《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3年)》统计,截至2023年末,个人投资者中投资产品风险评级为二级(稳健型)的投资者占比最高,比例为33.95%。而从各风险评级产品投资者规模变化来看,风险偏好为二级的投资者占比增加最多,较2022年末增加2.02个百分点。

  2023年银行理财作为银行存款“蓄水池”的作用凸显,规模扩张以现金管理类及其他短期固收类产品为主,主要承接来自存款的资金。

  从新发产品的期限类型及投资性质来看,新发产品的期限集中在中短久期,相关趋势还进一步延续到了2024年上半年。2024年4月,3个月-6个月(含)、6个月-1年(含)、1年(不含)-3年(含)三个期限募资规模占比分别为37.69%、20.93%、33.28%。同时,新发产品主要为固定收益类理财。2024年4月,固定收益类理财新发2430款,募资总额为3034亿元,占比为98.79%。随着现金管理类产品规模受到严格控制,越来越多的机构倾向选择发行最短持有期产品来作为现金管理类产品的有效替代。从原因上看,新发产品期限类型及投资性质出现上述变化主要有几方面原因:

  第一,个人存款利率持续调降,希望获取更高收益的低风险偏好资金回流理财市场。对于低风险偏好投资者而言,现金管理类产品、每日开放式及短期限固收类理财具有高流动性、相对高收益、低波动等特性,在存款牌价利率调降的大背景下,上述理财产品的收益率相较于存款利率具有一定的优势。而从存款资金和理财资金的流动情况来看,银行的个人存款月度环比变动与理财规模变化总体呈现一定的“此消彼长”情况,特别是季度末资金在理财产品和银行存款之间还存在较为显著的“蹊跷板”现象。

  第二,2022年下半年出现的理财产品“破净潮”,叠加2023年权益市场较动对“固收+”、混合类产品的冲击,使得近期投资者对理财产品收益低波稳健的诉求更加明确。根据普益标准统计,2023年年末,单位净值出现破净情况的理财产品占比已由2022年峰值的20%以上逐步下降至4.12%;存量理财产品累计净值破净数量为1853款,占比3.65%。虽然破净的理财产品占比有所下降,但投资者对于“破净潮”的阴影尚未散去,仍相对偏好低波稳健的理财产品。

  理财投资者低波稳健的诉求促使银行理财产品呈现“理财存款化”的特征。在产品端,以现金管理类产品为代表的固定收益类产品规模占比持续提升,在投资端,资产配置结构中存款占比提升。

  在产品端,现金管理类产品及其他固定收益类产品占比的提升趋势由2022年年末开始延续至2024年上半年。2024年4月末,现金管理型和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总规模分别为8.57万亿元和19.22万亿元。

  在资产端,银行理财投资管理人也相对更偏好选择低风险、低波动、高流动的资产,以满足客户对业绩确定性、净值稳定性的需求。根据《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3年)》统计,2023年年末,现金及银行存款占理财投资资金的26.70%,较2023年6月末提升3个百分点,较2022年年末提升9.20个百分点。而信用债、非标资产以及权益类资产投资占比均出现下降,分别较2022年年末下降3.54个百分点、下降0.32个百分点、下降0.28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现金管理类产品、固收定开式产品等产品运作同质化,部分银行理财机构通过压降费率等方式提升竞争力。2022年末以来,由于低风险偏好的存款资金逐步向理财回流,理财公司主要以现金管理类以及短期限固定收益类产品进行承接。而相关产品收益表现随债券市场中枢下行而逐渐走低,在此背景下,各理财公司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着重于通过减费让利推进产品营销,以增加产品竞争力。这一行为也顺应了全球资管行业的发展大趋势。

  从发达国家资管市场费率变化趋势来看,资管产品费率长期逐步调降,这一趋势也影响到了境内的资管产品市场。以公募基金领域为例,2023年7月,证监会发布实施《公募基金行业费率改革工作方案》,逐步降低公募基金行业综合费率水平。而从境外来看,美国共同基金平均费率也呈现下降趋势。2023年,美国共同基金中股票类基金平均费率0.42%,呈现逐年下降趋势。银行理财公司费率设定在境内外大趋势的影响下亦进一步向市场化机制靠拢。

  与此同时,费率设置与产品业绩表现之间保持弹性,有利于理财公司与客户利益形成一致。2023年,部分理财公司发行的部分产品宣布免除固定管理费,仅在达到业绩基准时才收取浮动管理费。

  应当指出的是,过度压降费率以及同质化产品竞争加速行业“内卷”,将会对资管机构整体盈利能力产生负面影响,或将进而限制机构拓展全类型产品和强化投研体系。为应对相关问题和挑战,部分理财公司持续推进消费者教育和客户分层:一是针对低风险偏好客户持续推荐低波稳健的固收类产品;二是部分投资者对混合类产品的配置需求随A股整体市场表现好转或有边际提升,理财公司丰富权益领域的投资范围和策略,扩大投研团队的能力圈,丰富混合类产品的产品线,以更好满足客户对于绝对收益的需求。

  从金融行业发展的大背景来看,由于银行业净息差收窄压力加大,银行机构有较强动力持续调降存款利率。当前,我国银行业净息差水平处于历史低位,2024年3月末,我国银行业净息差达到了1.54%,是有统计数据以来的最低水平。其中,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的净息差分别为1.47%、1.62%、1.45%、1.72%。银行机构,尤其是地方中小银行面临较大的净息差收窄压力,因而未来存款利率或仍将经历多轮调降。从2022年下半年至今,银行业的存款利率已经经历了大致4轮的整体性利率调降,存款利率调降的重点集中在1年期及以上期限的存款利率。

  随着存款利率进一步下行,理财产品的“存款替代”作用仍较明显。从月度变化来看,2024年4月,受禁止“手工补息”存款等措施影响,存款进一步向理财流入,理财产品规模净变动整体好于往年同期的水平,产品规模环比增加2.45万亿元,与之相对比,2023、2022年同期,理财产品环比规模分别增加1.26、1.54万亿元,理财产品规模已呈现出一定的复苏迹象,而主要资金来自于“存款替代”的需求。

  预计未来银行理财产品结构仍将以固收类产品为主,投资者对混合类产品的配置需求随A股整体市场表现好转或有边际提升。近期低风险偏好资金持续涌入理财市场,现金管理类产品、每日开放式及短期限固收类理财是短期承接流出存款的主力产品。在经历理财破净以及A股市场大幅回撤后,短期投资者对混合类理财产品达到业绩基准、降低破净可能的诉求仍明确。

  在资产配置方面,当前高收益低波动的资产难寻,银行理财或面临资产结构调整。近期银行理财通过保险资管配置相对高收益率的协议存款也受监管限制,影响银行理财收益率表现。与此同时,随着存款收益率逐步下调,配置存款的性价比将有所下降,银行理财面临资产配置结构的调整问题,或适当增加债券等资产的配置比例。

  在产品体系建设方面,“以客户为中心”的产品服务体系构建逐步完善。从各类资管产品的对比来看,银行理财是当前财富管理业务中客户覆盖面相对广泛的业务,由于客户结构丰富,银行理财需要对投资者进行分层,提供匹配的金融产品与服务,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在运营低风险稳收益产品的基础上,理财发行机构未来还需要进一步丰富权益领域的投资范围和策略、扩大投研团队的能力圈、丰富混合类产品的产品线,以更好满足部分风险偏好较高客户的绝对收益需求。在A股市场处于单向下行的阶段,仅投向债券+A股股票的“固收+”产品赚钱效应低,拖累产品不达业绩基准甚至破净。因此,部分理财公司近年开始探索扩充权益投资范围,布局权益、FOF、量化、衍生品以及其他多资产等多条产品线,对应搭建研究不同资产策略的投研团队。

  在渠道建设方面,理财公司进一步拓展代销渠道开云真人官网,加速搭建与如农商行、省联社等机构的代销合作。多数未成立理财公司的地方中小银行受监管影响由“自产自销”转向“代销”,加深与理财公司的合作,通过代销业务的发展补足潜在中收损失。同时,银行理财公司也在逐步搭建直销渠道,完善全方位渠道建设。以股份制银行理财公司为代表的理财公司拓展微信公众号、官方网站、视频号以及APP等线上平台的直销渠道,通过提供财务管理工具、投资顾问服务和其他增值功能,提升客户享受综合金融服务的获得感。

  虽然2023年理财产品的规模相对稳定,破净现象已有显著好转,但理财产品仍有部分领域有待进一步提升:

  第一,业绩比较基准的设定需要更科学,必要时监管部门可进行事中和事后追溯考察判断业绩比较基准设置是否合理。理财产品净值化改造之后,其净值波动有所加剧,并在2022年出现了两波较为显著的“破净潮”。虽然2023年理财产品的破净比例显著下降,但理财产品最终收益率未能达标,业绩比较基准的情况并无显著好转。以2021年末至2023年初发行的54只养老理财产品为例,截至2023年末,54只养老理财发行以来,收益率均未达到其最初设置的业绩比较基准下限。虽然出现这一现象有着金融市场波动的原因,但部分原因也在于部分理财产品发行之初设置偏高业绩比较基准。考虑到业绩比较基准是投资者认知理财产品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因此未来理财发行机构对于业绩比较基准的设定或需要更加审慎。

  第二,理财产品类别应进一步丰富,尤其需要大力研发创设混合类产品,避免短期限产品规模过大。根据中国理财网统计,截至2023年年底,现金管理类理财总规模为8.54万亿元,占到了理财产品总规模的31.86%。与此同时,包含现金管理类理财的固定收益类理财总规模则占到了理财产品总规模的96.34%,混合类和权益类理财占比仍相对较少。若进一步观察非现金管理类的固收类理财产品,可以发现其中有相当部分为最短持有期在90天以下的最短持有期产品,其规模合计超过6万亿,占到了理财产品总规模的23%以上。由此可见,当前理财产品仍以固收类,特别是短封闭期的固收类产品为主。未来,理财公司对于多样化的固收类理财以及混合类、权益类理财仍有较大的拓展空间。

客服热线:400-123-4567

公司传真:+86-123-4567

客服 QQ:1234567890

办公邮箱:JN Gangnam@hffbgy.com

公司地址:jn江南平台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

Copyright © 2002-2024 jn江南平台财富管理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50983号

  • 扫描关注jn江南平台公众号

  • 扫描进入jn江南平台小程序